房天下 >资讯中心 > 观点 > 正文

广州等地楼市细则温和落地 调控缘何成为"温柔一刀"

燕赵都市报  作者:武岩生  2010-05-25 09:59

[摘要] 5月17日“国十条”满月之际,一则关于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相关部委出台一项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消息,让房产股顷刻失色。这个最严厉的政策普遍被理解为房产税的开征,而紧随其后发改委人士就出面表态:3年内免谈房产税,短期不会出台新政。

5月17日“国十条”满月之际,一则关于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相关部委出台一项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消息,让房产股顷刻失色。这个最严厉的政策普遍被理解为房产税的开征,而紧随其后发改委人士就出面表态:3年内免谈房产税,短期不会出台新政。“未来一段时间楼市调控将进入一个冷静期。”而在近期陆续出台的各地的房产新政,也比预期的更加“温柔”。

多地市新政细则落地“温和”成主基调

自从“国十条”出台后,楼市买卖双方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而出台的北京版细则之严苛,更让楼市一股肃杀之气。今年以来,北京楼市的涨幅一直领跑一线城市涨幅,高涨幅之下北京出台“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北京市新购套商品住房”,足以表现出北京市政府对房价的调控痛下决心。

而日前陆续出台的广州、重庆、深圳等地细则的出台,大家却惊奇发现,这些细则似乎比北京版来得温柔。“国十条”楼市新政广州细则21日出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细则中并没有规定限制购房套数、征收房产税、停止三套房贷等严厉的政策。

而深圳版的“楼市十三条”中,也没有传言的“比中央更严厉”的措施,相比北京的“限购令(1套新房)”,“深十三条”显得很温和。“深十三条”着重落实房贷政策:一方面在贯彻落实中央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会促使银行更加切实有力地执行贷款政策。

重庆21日公布的楼市调控细则,也未提及限购、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停止三套房贷等政策。重庆细则调控重点着眼于加强住房保障、增加有效供给、规范市场秩序等,没有对三套房停贷作出限制,同时对首次购买住房并以按揭方式支付的主城纳税人实行财政补助,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在“温和调控”。

厦门版的细则中明确指出“第三套房贷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购买第三套房子与第二套无太大区别。

青岛、海南、天津、西安等地也已经相继公布了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实施细则,而随着新政细则的出台,楼市各方反应不一,开发企业不再“焦虑”,不少网友却发帖表示新政细则过于“温柔”。

土地财政依赖症 楼市调控难逃循环博弈?

各地楼市细则缘何比预想的温柔?

按照广州官方给出的解释,首先是新政实施以来,楼市运行已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市场成交量已出现较大幅度萎缩,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新政“抑投机、遏房价”的成效初显。因此,预期投机性需求将会得到有效抑制。

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各地的楼市都是适用的。新政出台后的近1个月来楼市情况看,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一手房市场从4月第三周开始销量骤降,在二手房市场上,4月第3周,6个重点城市销量平均减幅达到9.5%,其中杭州减幅,环比减幅达到55%,4月最后一周(10年第18周)大连、杭州等地继续出现环比40%以上的减幅。

但是,采访中,有关专家也表示,这并非地方政府为细则做减法的全部动因,“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其暧昧态度的根源”。“楼市调控了,土地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就会锐减,地方政府的财政就会捉襟见肘,而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又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转而态度暧昧———几年来的楼市调控路径,一直在上演这种循环博弈的大戏,”采访中,有关人士透露,据说深圳原本准备和北京一样,出台限制一家人只能套房的严厉规定,但是这个规定在出台前临时被删掉。其背后的地方政府的诉求昭然若揭。“土地财政依赖症决定地方政府没有动力从严出台,另外想动真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河北经贸大学教授郭宏认为,“分税制不改革,这种楼市的调控就难以逃出循环的怪圈。”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也认为,此番调控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坚定,“未来土地财政肯定要改掉,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也是要改变的。”

相关新闻:

广州楼市观望气氛有增无减 自住客入市也却步

银行信贷紧缩 一二手联动成广州楼市救命稻草?

广州年内放量36宅地 市区12地块"钱途"无可限量

广州6年制造44地王 34块没卖楼 19块晒太阳

下一篇:晒晒112平3房装修 点睛小细节超精彩(组图)

新政微调或将延续

新政的“组合拳”沉重地击中了房地产市场的要害,暂时遏制了房价的疯狂上涨,有些地区和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降价行为,房地产商们使出打折、装修、送家电等促销手段。但是,也有不少地市开发商对房价态度依然坚挺,大多数新楼盘还未出现明显松动。这些开发商之所以心态如此坚决,赌的就是政策调整、房价报复性反弹以及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

在各地细则陆续温柔面世之后,业内不少专家提醒,要警惕开发商“假摔”、地方政府“假唱”和少数专家“吹黑哨”。

在国十条新政满月的当前,很多人士认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针对楼市的调控新政除了各地要相继出台细则落实外,再出其他大力度调控政策的概率不大。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决策层此番调控目的是维持一个持续、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新政初步的预期效果已经显现,房价逐步得到抑制。

而对于房地产下一步的政策引导,政府或在各地新政细则出台后,还要视房地产市场的具体表现来寻找调控房价的平衡点。“组合拳”打出月余,但恐怕这绝非“最后一拳”。

相关新闻

楼市释放缓和信号

沪指放量大涨90点 攻坚2700

本报讯(记者 袁伟华)本周个交易日市场指实现了久违的“开门红”,沪指全天一度上涨近百点,深指一度上涨近500点,地产、券商等板块蛰伏许久之后终于启动,市场人气恢复明显,成交量创出一个月以来的值。承接上周五的上涨势头,两市反弹似乎已经就此启动。

昨日两市高开高走,呈单边上涨态势,截至收盘,沪指报2673.42点,上涨89.9点,涨幅3.48%,成交1244亿元;深成指报10620.1点,上涨411.06点,涨幅4.03%,成交977.2亿元。

房地产税传闻被发改委否认显然成为昨日市场利好,地产股受益政策松口,成为引领当日行情的主力,昨日地产板块全线上涨,整体涨幅超过5%,部分小地产股涨停。

除地产之外,压抑许久的券商板块爆发,广发证券冲击涨停,带动整个券商板块集体上涨,最终实现两市涨幅。此外受益区域振兴规划的新疆、西藏板块表现仍然抢眼。

对于后市走势,采访中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是本轮反弹能否持续,会否出现二次探底的过程。一位券商分析师特别提醒记者昨日沪深300指数全天上涨3.78%,该人士表示这一涨幅是在地产股集体发力带动下取得的,如果政策紧缩预期减弱,预计目前已经处于估值底部的银行股将随地产触底反弹,届时沪深300将全线发力,而指数的上涨那时才是开始。

不过资深投资者王先生对后市仍表示谨慎,他认为当前反弹仍存在不确定性,建议投资者拿出一到两个交易日来确认走势。

相关新闻:

广州楼市观望气氛有增无减 自住客入市也却步

银行信贷紧缩 一二手联动成广州楼市救命稻草?

广州年内放量36宅地 市区12地块"钱途"无可限量

广州6年制造44地王 34块没卖楼 19块晒太阳

下一篇:晒晒112平3房装修 点睛小细节超精彩(组图)

财经锐评

房价调控必须切断公众投资对楼市的依赖

一线城市成交量急速下滑,一向得益又得意的投资者开始着急抛房,开发商们开始琢磨“打折牌”。调控力度加码以来,楼市不断交织上演着调整大戏。但房价仍然那样难以撼动,楼市调控进入一个量跌价滞的迷局。

房价上涨真的是解不开的结吗?笔者认为,目前各项调控措施已暂时压制住了投资性需求,但是要想实现房价理性回调,还要改变公众追求财富增长养成的对楼市强烈的投资冲动和习惯,切断公众投资对楼市的依赖。

尤其是近几年来,当现实一次次地摆在等待房价下跌而推迟购房的人们面前时,房价上涨就已经超出公众对房价走向的预期范围,而成为公众对楼市的近乎定性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全民投资住房意识的形成造成了对房价上涨的依赖。

这种依赖的可怕之处在于,当房价不涨到无人接盘、泡沫自动破灭的价位,就难以走出屡调屡涨的怪圈,房价会不断螺旋式上升,泡沫只会越积越大。

只要这种依赖、投资欲望不消失,在房价回调到一定价位后、或者是调控放松后,楼市投资之风就会卷土重来。因此,就算是未来房价能够如期下跌,也仅是楼市长期调控的一个开始。要防止房价报复性上涨,改变公众投资对房价上涨的依赖才是治本之策。

就像一根弹簧一样,公众对住房强烈的投资冲动导致了房价上涨的惯性和反弹力很大。压到底以后,一旦力度放松就迅速反弹。在当前如此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如果房价持续坚挺,准备入市的购房者的预期很可能就会发生转变,这也是我国楼市近些年来历次调控屡调屡涨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楼市越先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大,越晚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小。最晚进入市场的自住型购房者成了房价炒高以后的最终接盘者。而开发商和投资者赚取的利益都是后来的购房者的成本。几轮投资过后,所有的房价上涨部分都转嫁到不再卖房子的自住型购房者身上。这些后来的购房者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财富,因而购买力也越来越弱,甚至被挤出市场。

楼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未来的购房人群能稳定进入的基础上,能够培育未来的购买力,目前这种先到者限制后来者的楼市利益分配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楼市就会因此积重难返,失去长期发展的后续动力。

挤出楼市泡沫的过程就是挤出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过程。这就要还原住房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本质,把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定位从强调投资到强调消费、保障,使之不再成为一个集聚社会资金“造富”的场所,把打击投资、投机的调控政策长期稳定下来,改变公众投资对楼市过分依赖的习惯,作为楼市稳定发展的长期保障。

相关新闻:

广州楼市观望气氛有增无减 自住客入市也却步

银行信贷紧缩 一二手联动成广州楼市救命稻草?

广州年内放量36宅地 市区12地块"钱途"无可限量

广州6年制造44地王 34块没卖楼 19块晒太阳

下一篇:晒晒112平3房装修 点睛小细节超精彩(组图)

标签:广州楼市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广州官微

掌握广州最新楼盘信息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