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应对
房地产市场的库存压力,政府积极推动国企收储未售
新房,并将其转化为
保障性住房。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房企缓解资金链压力,也促使市场预期逐步稳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收储价格、供需错配等问题仍需解决。

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成了热门话题。特别是从今年开始,“防风险”“去库存”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政府积极鼓励国企收储未售新房,并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这也成了政策的主要方向。根据市场机构的统计,超过60个城市已经发布了相关的收储政策,尤其是在“5·17”楼市新政后,各地加快了政策的出台,鼓励国企收储已建成但未售的新房。
国企收储未售新房,不仅能帮助房企缓解资金链压力,还能稳定市场预期。根据政策,地方国企会直接从开发企业手中收购这些未售商品房,并将其转化为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房。某些城市还明确了征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比如要求房源必须在行政区域内、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等。虽然这些措施已经在一些地方落实,但整体推进速度还有待提升。
国企收储未售新房的政策确实为解决库存压力提供了一条出路。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收储价格是一个关键问题。政府一定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这些房源,房企是否愿意以折价出售,这影响到收储的进度和效果。此外,在供需配置上,保障房需求较大的城市库存不高,而库存压力大的城市保障房需求又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政策在不同城市间的差异化实施。再者,收储存量房转化为保租房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保本运营”的问题,尤其是在租金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收益平衡是一个大问题。这就需要财政贴息、收购价格打折等配套政策支持。总体来看,虽然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是一项重要的去库存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加快推进速度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好地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