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的洋田村旧改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原
合作企业勤诚达因资金问题退出,项目模式由原来的“引进企业合作改造”转为“官方主导做地”。这种新模式可能为其他旧改项目提供参考,但也面临补偿方式和村民接受度等挑战。

最近,黄埔洋田村的旧改项目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前段时间,洋田村因为合作企业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这两天终于有了结果。官方已经同意清退原合作企业勤诚达,并指定了一家国企临时接管,负责发放临迁费等事宜,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不过,最让人惊讶的是,洋田村将要开始申请转换旧改模式。
洋田村这个项目早在2022年就获批,采用的是“引进企业合作改造”的模式。原本勤诚达作为合作企业,项目总投资额高达66亿。然而,项目进行到一半,勤诚达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总部大楼被卖、临迁费停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状况让洋田村村民非常愤怒,纷纷投诉请求更换企业。官方这次决定清退勤诚达,并计划转换为“做地”模式,这在广州还是首例。
黄埔洋田村旧改项目模式转变,可以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旧改项目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虽然“做地”模式补偿相对较低,但稳健安全,回迁速度快,这对于急于安置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比如如何让村民接受较低的补偿标准,避免造成心理落差。此外,官方主导后的企业选择也至关重要,央国企的介入可能会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执行力。要实现成功转型,不仅需要官方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来完成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