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我居住的城里,橘红树还不多见。记得是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寻找春天的橘花》的散文,写的是我在小城里寻找春天的橘花和花香。
其实,就算是在当年,到了春天,小城里的橘花也是不难找寻的,只不过是我去的不是时候罢了。这些年来,家乡种植化橘红迅速发展,全市已有化橘红树十多万亩,要看橘花,不必到有着“中华化橘红第一村”之称的平定镇大岭村,也不必到丽岗镇尖岗岭漫山遍野的橘红林,只在小城里,也是处处可闻橘花香了。
橘红花绽放。
明清两朝,化橘红成了宫廷贡品,极其珍贵。家乡称橘州,小城也叫橘城。如今,在橘城,每到春天,公园、草坪、河畔乃至街巷、院落,都可闻到橘花的幽香。要发怀古之幽情,可到旧衙署和鼓楼一带闻闻橘花的香气。明清间,家乡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仙翁罗辩,门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州署内曾建有苏泽堂。相传当年苏辙贬谪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时,于赖家园中赏景留题:“月入虚窗疑欲旦,香凝幽室久犹薰。”要探寻“赖家园”“李家园”的历史,可到宝山公园一带去走走。林召棠(吴川人,清道光年间状元)作有《咏赖园》诗:“一半山樽隔苑墙,高低林坞复陂塘。倚栏波彩凫鸥乱,压树霜黄橘柚香。地僻不嫌藏曲径,我来频欲借匡床。扣门恰有潘翁住,细酌松醪月色凉。”倘要在红墙碧瓦的古典中寻觅橘花香,可到宝山脚下的孔庙里看看。孔庙里的青云路,逐层而进,有如几个分隔开的四合院,极为清幽,数株橘红树点缀其间,碧青的叶子,白白的橘花,衬着红墙碧瓦,美得如诗如画。橘花的幽香就在这清幽的青云路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仿若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此时,倘若庙之东庑里正好传出“人之初,性本善……”的齐刷刷脆生生的童声来,则是花香和书香交融一起了。青云路是纪念出生于州署、后成为明朝首辅的杨一清,杨一清自幼聪颖,“以奇童蜚声四乡”。如今,幽幽的花香之中,每每让人产生悠远的怀想。
在城里,要观赏更盛大的橘花,得到橘州生态公园。每年二三月间,公园里的橘红林花香漫溢,数不清的淡青色小花蕾和白白的小橘花点缀在叶子和枝桠间,引得远远近近的蜜蜂、蝴蝶和小蚂蚁们急急赶来,赶赴一场盛大的花宴,沉浸于花香中而不能自拔。即便是尚未开花的小花蕾,也同样惹人怜爱,其形状有如婴儿饱满的小拳头,又如一只只白嫩嫩的小馒头,等着春风用小嘴巴来吹开它的小花瓣。白白的花瓣被春风吹落在地上,遥看仿若下了一阵白雪。
橘树下,到处是赏花的人群,吆喝着,吟咏着,欢笑着,拍照着。一阵风吹来,几瓣花瓣吹落在头发和衣衫上,花香盈怀,叫人“春心浮荡”。更有穿着汉服或长裙的妙龄女子,衣袂飘飘,穿行于橘林间,恍如仙女下凡,嬉戏于林间。
游人闻香至。
早些年,我在离生态公园不远的某单位上班,每到春天,隐隐有花香一阵阵地飘来,就知道山上的橘花已开了;后来到了另一个单位,更是得以浸润在花香之中:整栋办公大楼门前,种有一小片橘红林。橘花盛开的时节,春风把花香一阵阵地吹送过来。楼道里满是花香,甚至连电梯间里也是花香。开了房门,花香先于我随风而入,顿时满室生香。有时候,不经意间又闻到一股花香。探头往窗外一看,办公楼后面的草坪上,一棵小橘红树竟开满了一整树的橘花,一朵朵、一簇簇白白的小橘花绽放在翠绿的嫩叶子当中,十分好看。正是:花香最是撩人心,无风亦自入门来。我想,不但是在这上班的人们,就连那些匆忙前来办事的人,也会从这里带走了花香。
橘花的香气,清雅而清幽,即便是花香密集的橘红林间,闻起来也感觉极为舒适而愉悦,不像一般的花香。它香而不腻,不媚不俗,宛若江南铺着旧石板的雨巷,在细雨中打着一把油纸伞缓缓走过的江南女子。
每年春天,我都会盼望橘花盛开的日子:阳光遍地,鸟声婉转;橘花,如洁白的女神,徐徐降临人间。这时候,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片躲在深处的叶子,在一朵花看不见的地方,枕着一缕清香入梦。
(作者陈兴,广东省作协会员、茂名市作协副主席。)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